
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医生职称评审困局:论文与临床的博弈
时间:2025-07-04 17:34:09
深夜的医院走廊,监护仪的滴答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在一起。心血管内科的主治医师王医生刚结束一台急性心梗的急诊手术,此刻却不得不打开电脑,为即将截稿的职称评审论文赶工——这是他今年需要完成的第二篇“硬性指标”,而窗外已是凌晨三点。这一幕,正在无数中国医生的生活中循环上演。
当论文数量成为医生的“心电图”
现行职称评审制度中,论文发表数量被异化为衡量医生能力的“金标准”。心血管内科从初级到高级职称的晋升,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明确的论文数量要求,而临床救治的质效反而成了背景参数。就像要求心脏外科医生用写论文的速度完成冠脉搭桥手术——这种错位的考核,让本该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逻辑,扭曲成了以期刊编辑为中心的生存游戏。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医师平均每年需牺牲200小时临床时间应付论文写作,相当于少接诊1500例门诊患者。
形式主义的“三支病变”
评审体系中的形式主义病灶,已形成致命的“三支病变”:一是机械的论文数量考核,将《中国心血管》等期刊的投稿门槛异化为医生的生死线;二是会议参与次数的硬性指标,使得医生奔波于各类学术会议而非病床旁;三是引用次数的KPI,催生出互引联盟的灰色产业链。这些指标就像给心衰患者注射肾上腺素——短期看似活跃,实则加速器官衰竭。某省级医院调查显示,68%的医生承认曾为凑数发表低价值论文。
被抽空的临床“射血分数”
医学界最讽刺的悖论莫过于:让最擅长抢救心肌缺血的专家,自己长期处于“时间缺血”状态。当主治医师在夜班间隙熬夜改论文时,他们被剥夺的是临床观察的黄金时间——那些可能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查房时刻,那些能够优化治疗方案的病例讨论。正如最新研究指出的,基于病例汇报的实践考核本应是更合理的评价方式,却被淹没在纸面指标的洪流中。就像用血压计测量智商,我们正在用错误的标准毁掉真正的临床智慧。
重构评审的“血运重建”
改变需要从制度层面实施“介入治疗”:将临床救治数量、疑难病例解决率等纳入核心指标,如同《心血管内科》专业书籍强调的实践指导性;建立分层评价体系,让擅长科研者攻论文,专注临床者拼技术;借鉴国际通行的病例集评审制,把论文从必选项改为可选项。毕竟,当患者室颤发作时,他们需要的是能除颤的双手,而不是发表过除颤论文的专家。
监护仪的警报声再次响起,王医生合上电脑奔向病房。他的论文凑够了字数,但医疗体系的核心指标——医者的健康与患者的生命,正在这场荒诞的考核中悄然失血。或许,该给这个生病的评审制度做一次彻底的“冠脉造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