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秋季防燥三招,告别口干皮肤痒
时间:2025-08-28 10:24:20
随着秋风渐起,空气湿度明显下降,不少人开始出现口干舌燥、皮肤紧绷甚至喉咙隐隐作痛的情况。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症状,实则是身体发出的"缺水警报"。尤其对于长期伏案的上班族、代谢减缓的老年人以及用脑过度的学生群体,秋季防燥更需提上日程。
为什么秋季特别容易"燥"?
从中医角度看,秋季对应"燥邪当令",空气中水分含量骤减30%-40%,相当于让皮肤和黏膜突然失去保护层。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当环境湿度低于50%时,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会下降25%,这正是喉咙干痒、咳嗽频发的根源。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要加厚表皮保水,人体也需要主动建立"保湿系统"。
防燥核心三招:由内而外构建水润屏障
1.智慧补水:别等口渴才喝水
建议每天饮用1800-2000ml温水(约等于4瓶普通矿泉水),采用"少量多次"原则,就像给花浇水要细雨绵绵而非暴雨倾盆。上班族可在电脑旁放置500ml量杯,每小时喝掉1/3;学生群体建议课间必饮200ml;老年人晨起空腹喝300ml温水,能补偿夜间水分流失。
2.环境加湿:打造室内"小绿洲"
使用加湿器时,保持50%-60%湿度最为理想(可用湿度计监测)。书桌旁摆放小型加湿器,其效果相当于在干燥环境中开辟出一片热带雨林。特别注意:每周需用白醋清洗加湿器,避免成为细菌温床。对于不便使用加湿器的场合,在暖气片挂湿毛巾或摆放水培植物也是经济有效的替代方案。
3.食疗润燥:把水分"吃"进去
推荐每日摄入300-400g富含胶质的水果,如雪梨(含水量83%)、石榴(含水量79%)。上班族可携带便携果盒,将梨块、猕猴桃、葡萄组合食用;学生群体优选苹果、香蕉等不易氧化的水果;老年人建议蒸食百合银耳羹,其植物胶质能在消化道形成保水膜。特别提醒:柿子等寒凉水果每日不超过200g,避免加重脾胃负担。
特殊人群的防燥要点
长期面对电脑的上班族,可配合使用人工泪液(每日不超过4次),就像给眼球敷上"水润面膜"。老年人建议洗澡水温控制在40℃以下,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含神经酰胺的润肤乳,如同给皮肤"封存水分"。学生群体应注意用嗓卫生,课间可含服一粒无糖龙眼肉,既能生津又不会蛀牙。
防燥养生贵在持之以恒,当身体建立起完善的水分调节机制,就能像适应四季变化的常青树一样,在干燥季节依然保持盎然生机。记住这些小技巧并付诸实践,这个秋天,让我们与燥意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