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90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213/R
邮发代号: 38-8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4
出版地区 湖北
出版地区 湖北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9030
- 国内刊号:42-1213/R
- 出版周期:月刊
-
雷帕霉素处理对人胶质瘤细胞微小RNA-143表达的影响
目的采用人胶质瘤细胞U251与CHG-5进行观察,探讨在雷帕霉素的处理下,其微小RNA(miRNA,miR)-143的表达.方法以对人胶质瘤U251与CHG-5细胞培养,加入100mmol/L雷帕霉素培养,收集细胞加入氯仿(140μl),连续2次洗柱处理,溶解RNA,去除基因组DNA,miRNA-PolyA标记与反转录(RT)反应,运用miRNA-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观察未处理以及处理......
作者:郭志松;秦秉玉;邵换璋;冯凌霄;代荣钦;张慧峰;刘卫青;程剑剑 刊期: 2015- 11
-
预吸氧对大鼠缺氧/复氧性脑损伤时脑皮质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氮通路的影响
目的观察预吸氧对大鼠缺氧/复氧性脑损伤脑皮质血红素氧合酶-1(HO-1)/一氧化氮(NO)通路的影响.方法在大鼠脑缺氧复氧前30min预吸氧30min,测定大脑皮质HO-1蛋白表达、NO含量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大鼠缺氧/复氧后大脑皮质有所损伤,表现为HO-1蛋白表达增加[(0.65±0.18)%增加到(10.50±1.83)%]、NO含量增加[(2.03±0.28)μmol/mg蛋白增加到(5.......
作者:林洪启;贾东林 刊期: 2015- 11
-
载紫杉醇脂质微泡联合超声破泡技术体外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研究
目的观察载紫杉醇(PTX)的脂质微泡(MBs)联合超声(US)辐照体外作用于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的效应.方法采用机械振荡法制备PTX-MBs,镜下观察形态,检测其粒径、载药率、包封率和稳定性.检测单纯超声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设Control组(Ⅰ)、PTX组(Ⅱ)、PTX+US组(Ⅲ)、PTX-MBs组(Ⅳ)、PTX-MBs+US组(Ⅴ),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
作者:侍方方;张莹;李淼;吴松彦;顾宁;窦骏 刊期: 2015- 11
-
二氧化碳浓度对A549细胞活性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CO2培养浓度对A549细胞活性,合成和分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SP-C)的影响.方法A549细胞按CO2培养浓度分为:A组(5%CO2);B组(10%CO2);C组(18%CO2).各组在CO2培养24、36、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P-C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SP-C浓度.结果(1)与A组比较,B组G1峰......
作者:彭丹晖;黄英明;老启芳;覃韬;谢显龙;黄冰;黎阳 刊期: 2015- 11
-
重症肌无力患者肌细胞分拣微管连接蛋白17的表达及作用
目的比较分拣微管连接蛋白17(SNX17)在重症肌无力(MG)组和对照组肋间肌肌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在乙酰胆碱受体(AChR)聚集中的作用.方法取MG组和对照组肋间肌,分离出单根肌丝,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肌丝AChR、SNX17分子形态及分布;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Westernblot法比较两组肌细胞SNX17含量.结果AChR位于肌纤维纵轴的中部,呈连续光滑的红色椭圆形突起.对......
作者:朱明振;张婧;张迎娜;吕杰;赵雪;方华;崔新征;张清勇;高峰 刊期: 2015- 11
-
木犀草素诱导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在体外诱导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HT-29,以不同浓度木犀草素处理后,应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木犀草素对HT-2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V-FITC)/碘化丙锭(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细胞淋......
作者:陈刚;谢从华;张俊红 刊期: 2015- 11
-
阿霉素-海藻酸钙纳米缓释微球对人肿瘤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制备新型负载阿霉素(Adriamycin)的海藻酸钙(CA)纳米微球(NPs),探讨阿霉素-CA-NPs对人肿瘤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方法,制备阿霉素-CA-NPs,检测其粒径和包封率,行体外释放实验,检测其缓释,并设置空白对照和CA-NPs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阿霉素和阿霉素-CA-NPs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HeLa细胞凋亡,......
作者:边肖海;霍静 刊期: 2015- 11
-
KISS-1基因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体外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KISS-1基因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体外表达的作用和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转染法使KISS-1在结肠癌细胞株HT29中稳定表达,应用噻唑蓝(MTT)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KISS-1表达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技术检测KISS-1基因mRNA在体外结肠癌细胞株HT29中......
作者:刘虹;孔刚;龚志军;卿笃桔;李恩就;黎飞 刊期: 2015- 11
-
去细胞猪主动脉瓣膜超微结构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观察曲拉通X-100(TritonX-100)与脱氧胆酸钠(SD)对猪主动脉瓣的去细胞效果,探讨去细胞猪主动脉瓣膜超微结构及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分别采用1%TritonX-100和1%SD对猪主动脉瓣进行去细胞处理,通过苏木素-伊红(HE)、VanGieson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从组织学上对去细胞瓣观察,通过血小板黏附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评价去细胞瓣的生物相容性.结果1%SD去除细胞完全,细胞外基......
作者:丁静丽;朱志刚;周建良;张智;聂彬恩;杨威;龚艺;徐建军 刊期: 2015- 11
-
双抗体捕获结合量子点多色成像系统捕获并鉴定异质性循环肿瘤细胞
目的构建一个循环肿瘤细胞(CTCs)捕获和检测系统,实现对上皮和间质表型CTCs的捕获和鉴定.方法制备基于羟基磷灰石-壳聚糖的透明纳米薄膜芯片,耦联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和CD133抗体,利用免疫亲和原理捕获CTCs,采用量子点多色成像技术分别标记CD45(1:100)、角蛋白(CK,1:600)和波形蛋白(Vimentin,1:100),对捕获的CTCs进行识别及表型鉴定.结果双抗体捕获......
作者:陈媛媛;王林伟;程勃然;王舒艺;陈芳芳;王振盟;方远;熊斌 刊期: 2015- 11
动态资讯
- 1 环氧化酶-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胆囊腺瘤和胆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 热休克蛋白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 3 人mdr1全长cDNA的克隆和pc-MDR1质粒的构建
- 4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
- 5 胃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小肠黏膜的影响
- 6 钛基表面纳米银复合涂层体外抗菌及缓释性能研究
-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过表达整合素连接酶后修复糖尿病大鼠膀胱的研究
- 8 重组人骨桥蛋白刺激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研究
- 9 微小RNA-10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10 核转录因子-κB小干扰RNA转染对食管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 11 氟他胺耐受前列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 12 肝癌组织辅助性T细胞-2细胞因子强势分泌研究
- 13 转化生长因子-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反义寡聚核苷酸抑制人大肠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 14 塞来昔布对人甲状腺髓样癌裸鼠种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15 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 16 臭氧与透明质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 17 一氧化氮在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和辛伐他汀对骨代谢的影响
- 18 淫羊藿甙逆转胃癌细胞恶性表型的研究
- 19 反义基因转染抑制骨肉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 20 定量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血浆循环游离DNA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