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90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213/R
邮发代号: 38-8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4
出版地区 湖北
出版地区 湖北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9030
- 国内刊号:42-1213/R
- 出版周期:月刊
-
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在肝硬化大鼠的肝内变化
目的探讨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利用多道生物分析仪测定鼠门静脉压力;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证实大鼠肝脏组织sEH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肝纤维化蛋白标志表达;液相-质谱/质谱法分析各组大鼠肝内环-二十碳三烯酸含量.结果各组大鼠平均门静脉压力分别为(6.65±0.82)、(5.94±0.91)......
作者:秦骏;何越;罗蒙;钱海鑫 刊期: 2017- 07
-
大鼠肝癌细胞照射后非实质细胞影响肝癌细胞基因的变化
目的探讨照射后微环境对残存的肝癌细胞转移能力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大鼠肝脏非实质细胞(NPCs),贴壁后进行照射,然后收集培养上清液与照射过的大鼠肝癌细胞McA-RH7777-6Gy共培养.经不同培液上清共培养McA-RH7777-6Gy细胞得到RH6Gy(与未照射NPCs上清液共培养)和RH6Gy-R(与照射后NPCs上清液共培养)细胞株.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RH6Gy和RH6Gy-R细胞中基......
作者:周乐源;张勇;姚苏芮;殷媛;李杰;黄朝晖 刊期: 2017- 07
-
CXC趋化因子配体12及其CXC趋化受体4/7在肝硬化脾亢大鼠脾脏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及其CXC趋化受体4/7(CXCR4/7)在肝硬化脾亢大鼠模型巨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50只雄性SD纯系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n=4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采用0.9%生理盐水灌胃,剂量为0.3ml/100g,每周2次,共8周;模型组则采用40%四氯化碳(CCL4)花生油溶液灌胃,剂量0.3ml/100g,每周2次,共8周.经病理学和血常......
作者:黎业娟;吕云福;韩晓玉;刘宁;邓杰;李晴晴 刊期: 2017- 07
-
生存素抑制剂YM155通过诱导自噬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小分子生存素(Survivin)抑制剂YM155对肝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肝癌治疗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方法YM155(0~60nmol/L)处理肝癌细胞株SK-Hep-1细胞,噻唑蓝(MTT)检测24、48h细胞增殖抑制率,锥虫蓝拒染法检测60h死细胞率;20nmol/LYM155作用于SK-Hep-1细胞12、24h,Westernblot检测Beclin1、LC3Ⅰ/Ⅱ和B细胞淋......
作者:郭文治;张嘉凯;王智慧;杨翰;潘洁;史晓奕;曹胜利;温培豪;金强;张水军 刊期: 2017- 07
-
缺血后处理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胆管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目的观察胆管组织内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探讨缺血后处理诱导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胆管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O)组,每组8只.缺血后处理的方法:再灌注之前,预再灌注10s、停灌注10s,反复6次.检测血清中γ-谷氨酰胺转酞酶(γ-GT)活性,......
作者:郭怀斌;刘小帅;暴雷;王春城;王兰辉;张万星 刊期: 2017- 07
-
利用肿瘤基因组数据库探索多梳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
目的利用肿瘤基因组数据库(TCGA)探索多梳基因(PcG)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PcG在HCC中表达的RNA测序数据,其中包含HCC样本371例和其中与其对应的癌旁正常肝组织样本50例,多梳家族抑制复合物1(PRC1)基因20个,多梳家族抑制复合物2(PRC2)基因11个,共计31个PcG的RNA测序结果,分组整理后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基因在肝癌组织和癌旁......
作者:姚文敏;袁观斗;何松青 刊期: 2017- 07
-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单链抗体抑制高表达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肿瘤生长
目的探讨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单链抗体(scFv)抑制高表达Her-2的肿瘤细胞生长增殖,探讨其应用于Her-2阳性肿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携带Her-2-scFv片段的质粒pUC57-Her-2-scFv获得目的基因,双酶切法将目的基因Her-2-scFv插入质粒载体pET28a构建表达质粒,转化入Rosetta大肠杆菌诱导表达,获得目的蛋白,并复......
作者:周扬;刘宁波;黄飞;张国敬;李若彤;李卫东;付蔚华 刊期: 2017- 07
-
肿瘤抑制因子候选基因1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因子候选基因1(TUSC1)在肝细胞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TUSC1在58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生物学特征的关系.结果TUSC1mRNA表达水平在肝癌中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表达量(0.31±0.02比0.98±0.03,P=0.002),并且TUSC1mRNA的表达量与患者的分化......
作者:陈皓;曹胜利;张嘉凯;王智慧;唐红卫;陶晓坤;王纳;钱慧宇;张增梅 刊期: 2017- 07
-
大鼠布-加综合征模型经尾静脉注入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再生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布-加综合征(B-CS)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手术缩窄肝上段下腔静脉的30%,4周后建成B-CS大鼠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A组,n=15)、B-CS+VEGF组(B组,n=12)和B-CS+生理盐水组(C组,n=12).B组持续尾静脉注射VEGF6μg/(kg·d),A、C两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周.于术后8周测定门静脉压力,苏木素-伊红(......
作者:张开明;朱荣涛;黄帅;王维杰;秦文杰;孙玉岭 刊期: 2017- 07
-
超声实时弹性成像检测脑死亡所致肝脏损伤的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不同参数检测脑死亡所致肝脏损伤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以及与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巴马小型猪11头(雌雄不限,体重30~35kg),用颅内渐进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分别于脑死亡前、脑死亡0、3、6、9h进行肝脏超声实时弹性成像定量分析,以脑死亡前为对照组,利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不同时间组超声弹性成像11个参数的统计学差异,与肝组织电镜超微结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利......
作者:赵静雯;唐缨;牛宁宁;于慧敏;刘洋 刊期: 2017- 07
动态资讯
- 1 肝细胞缺氧预处理细胞保护作用中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调控机制
- 2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脑核因子-κB活性和表达的影响
- 3 醛糖还原酶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对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 4 腺苷A1受体激动剂预处理对保存心脏效果的影响
- 5 蛋白激酶C活性及δ亚型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表达
- 6 基于胰腺脱细胞基质的胰腺腺泡细胞体外培养
- 7 心脏外科实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8 经下腔静脉逆灌注对肝移植大鼠早期肾功能的影响
- 9 血管内止血带研制的实验研究
- 10 癌症高表达蛋白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1 来沙木单抗和表柔比星联合诱导肾癌细胞协同性毒性
- 12 雷帕霉素对大鼠胆管缺血术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 13 高糖水平可能通过提高p16基因表达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
- 14 关于三维共培养体系中血管化的研究
- 15 Survivin mRNA和蛋白在肝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
- 16 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诱导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及与胞内钙相关性研究
- 17 猪富血小板血浆冻干粉细胞因子释放的研究
- 18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通路在瘦素调节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中的作用
- 19 益生菌应用于结直肠癌三级预防中的研究进展
- 20 酪丝缬肽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