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首页>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9030
- 国内刊号:42-1213/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骨质疏松症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傅刚;杜靖远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基因多态性, 骨密度, 髋部骨折, 遗传流行病学, 基因的多态性, 骨代谢, 成纤维细胞, 酶切位点, 相关性, 微观结构, 候选基因, 骨折风险, 外显子, 核受体, 内含子, 基因型, 骨折史, 骨丢失, 功能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以低骨量、骨微观结构退化和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度增加为特征的常见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继发性骨折是影响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已证实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症及其继发骨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2],现对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作一综述。 一、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流行病学 Cummings等[3]的研究表明,有母亲髋部骨折史的妇女发生髋部骨折的机率比没有母亲髋部骨折史的的妇女发生髋部骨折的机率高2倍,Jouanny等[4]的研究表明,如果单亲是低骨密度,那么其子女出现低骨密度的风险比正常组高出4倍,如果双亲都是低骨密度,那么其子女出现低骨密度的风险比正常组高出9倍。其他研究表明,与骨折风险有关的其他因素也和遗传有关,例如骨微观结构、骨转换率、和年龄相关性骨丢失。目前,虽然离散性分析已确认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基因病,但还没有研究能阐明骨密度(BMD)和骨代谢的具体遗传模式,而对参与骨代谢的蛋白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诸多候选基因的多态性分析正力图深入了解该领域,以期在分子学水平上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奠定基础。 二、骨质疏松症候选基因 1.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VDR是一种核受体,其编码基因位干12 q上,大小为12 kb,其与骨代谢有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BsmI、ApaI、TaqI酶切位点),依次位于其基因第8内含子至第9外显子之间。通常用小写b、a、t表示有该酶切位点,大写B、A、T则表示没有该位点。目前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已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展开,但其结果却存在较大差异。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白人中BB基因型出现频率为17%,在美国黑人中占13%,在亚洲人中少,如日本人为4%,中国台湾人为0.4%[5]。Morrison等[6]在1994和1997年两次对 311 例澳洲健康妇女的研究证明BMD和VDR基因多态性具有相关性。Keen等[7]认为VDR基因多态性主要决定峰值骨量,而骨丢失主要由其他基因的多态性调控。也有许多研究表明VD R基因多态性与BMD无关。对BsmI多态性的功能意义至今还不明确,因为它即不位于内含子和外显子的交接区域,又不能在翻译表达的过程中产生剪切错误。1998年Gross等[8]从BB和bb基因型的个体取其皮肤进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发现两种成纤维细胞的VDR表达水平接近,而且细胞对VD的反应也基本相似,我们认为,VDR基因多态性和VDR位点的其他功能性变异或邻近基因的连锁不平衡有关。VDR作为调节1,25(OH)2D3功能的核受体,通过调控不同组织和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在骨代谢和钙稳定中发挥关键作用,它对基因调控信号有强大的放大作用,所以反式作用因子表达的轻微改变可以在终表达产物上反应出大的差异性。而VDR研究结果的不一致,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虑环境与种族对遗传的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