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90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213/R
邮发代号: 38-8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4
出版地区 湖北
出版地区 湖北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9030
- 国内刊号:42-1213/R
- 出版周期:月刊
-
乳腺癌的实验研究进展与热点问题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一直上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排第1位,随着乳腺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目前乳腺癌的死亡率逐年下降.但乳腺癌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乳腺癌是目前肿瘤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现介绍目前乳腺癌实验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一、乳腺癌与激素受体的关系早在1896年内分泌治疗就已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内分泌治疗效果与雌激素受体的含量有关,雌激素受体含量高者对......
作者:王深明;马浙夫 刊期: 2013- 04
-
乳腺癌细胞免疫逃逸能力的研究
目的观察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1侵袭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的差异.方法以Transwell小室进行人工基底膜侵袭实验检测1.0×105个/孔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差异;不同浓度混合淋巴细胞与5.0×103个/孔乳腺癌细胞株共培养检测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免疫逃逸能力的差异.结果MDA-MB-231细胞侵袭细胞数量高于MCF-7细胞侵袭细......
作者:赵向旺;刘春萍;彭功玲;田野;郭雅文 刊期: 2013- 04
-
双重靶向毒素DTATEGF对裸小鼠皮下及脑内人乳腺癌脑转移瘤的疗效
目的观察靶向毒素DTATEGF对人乳腺癌脑转移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靶向毒素对体外培养的231Br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分别建立裸小鼠皮下和脑内人乳腺癌脑转移瘤模型.腹腔内注入DTATEGF或对照液2μg/次(共5次),观测皮下肿瘤体积的变化.1μgDTATEGF或对照液处理裸小鼠脑内肿瘤,比较两组裸小鼠肿瘤的生物荧光强度及裸小鼠的存活时间.结果DTATEGF抑制231Br细胞株......
作者:黄军;蒋星军;李岩;Walter A Hall;李波;龙小艳 刊期: 2013- 04
-
乳腺癌易感性及化疗敏感性与醌氧化还原酶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醌氧化还原酶1(NQO1)基因rs1800566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及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乳腺癌患者162名,健康对照者190例,乳腺癌患者分别接受多西紫杉醇+环磷酰胺(TC)方案和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环磷酰胺(FEC)方案化疗,采用TaqMan-MGB探针终点分型法检测NQO1rs1800566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QO1rs1800566位点C携带患者的危险度......
作者:姚水宝;许红霞;陈莹蓉;沈霞萍;居星耀;吴伟平;黄惠莲;戴利成 刊期: 2013- 04
-
浸润性乳腺癌磷酸化核糖体S6蛋白激酶1的定位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磷酸化核糖体S6蛋白激酶1(p-S6K1)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定位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85例浸润性乳腺癌中不同亚细胞部位p-S6K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细胞质p-S6K1在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1%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质p-S6K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细胞核p-S6K1的表达......
作者:顾玉翠;孙刚;马斌林;单美慧;许睿玮;周梅 刊期: 2013- 04
-
干扰赖氨酰氧化酶基因对乳癌MDA-MB-231细胞生物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抑制赖氨酰氧化酶(LOX)基因表达后对MDA-MB-231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细胞分为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采用病毒转染法,应用噻唑蓝(MTT)法、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流式细胞仪和细胞侵袭迁移实验检测结果.结果24、48、72、96h3组细胞抑制率分别是(12.73±3.30)%、(33.93±1.99)%、(52.63±1.04)%、(63.80±0.70)%;0、0、......
作者:李德全;李景涛;刘剑仑;杨华伟 刊期: 2013- 04
-
乳腺癌区域淋巴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目的探讨乳腺癌区域淋巴结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分离和培养及其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选取21例乳腺癌患者术中新鲜无转移淋巴结组织,机械破碎制成细胞悬液,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分离DC.体外分3组培养,A组不加细胞诱导因子,B组加入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0U/m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4(500U/ml),C组加入rhGM-CSF(1000U/m......
作者:周才明;张孔明;谭靖军;莫明聪;何新明;林云恩 刊期: 2013- 04
-
整合素αvβ3在白细胞介素-8介导的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细胞侵袭及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8和整合素αvβ3在雌激素受体(ER)阴性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方法通过肿瘤细胞侵袭、黏附实验及血管内皮增殖、毛细血管管腔生成实验观察αvβ3在IL-8介导的乳腺癌细胞侵袭及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应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4例乳腺癌患者标本验证IL-8及αvβ3表达与ER的关系.结果IL-8组BT-549及MDA-MB-2......
作者:李李;邵楠;叶润仪;李杰;王深明;林颖 刊期: 2013- 04
-
微小RNA-483-5p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微小RNA(miR)-483-5P在人乳腺癌组织和细胞株中表达,以及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乳腺癌组织、相应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以及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和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旁皮肤细胞CCD-1095Sk中miR-483-5p表达;将miR-483-5p寡核苷酸通过脂质体转染MDA-MB......
作者:张俊峰;孔祥杰;李晓宇;罗颀枫;房林 刊期: 2013- 04
-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shRNA抑制乳腺癌T47D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目的观察针对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短发夹RNA(shRNA)质粒表达载体对乳腺癌T47D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针对hTERT的5种shRNA质粒表达载体并转染到乳腺癌T47D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hTERT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RAP-ELISA)法检测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变......
作者:胡凡果;只向成;史玉荣;牛瑞芳;刘彤 刊期: 2013- 04
动态资讯
- 1 慢传输便秘患者结肠组织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2 RNA干扰在乳腺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3 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转染抑制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其机制
- 4 转基因肝星状细胞株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 5 生长因子包被的静电纺丝膜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
- 6 Fas/FasL、p27、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老年大肠癌中的表达
- 7 肠缺血后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 8 吡格列酮在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 9 生长抑制及DNA损伤诱导基因45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意义
- 10 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二氧化硅/羟基磷灰石人工软骨材料的制备及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 11 血管活性肠肽诱导裸鼠体内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血管生成的研究
- 12 心肌细胞移植构建生物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
- 13 异柠檬酸脱氢酶在胶质瘤临床研究中的进展
- 14 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环氧合酶2的表达及意义
- 15 斯钙素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16 二氧化碳培养环境对A549细胞周期、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前体蛋白合成的影响
- 17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颅脑损伤早期促血管新生的机制
- 18 小鼠急慢性细菌性膀胱炎模型的制备
- 19 加味大柴胡汤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胆汁酸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 20 米非司酮诱导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过程中PKB/Akt激酶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