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90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213/R
邮发代号: 38-8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4
出版地区 湖北
出版地区 湖北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9030
- 国内刊号:42-1213/R
- 出版周期:月刊
-
流体剪切力下微小RNA-222调节人髓核细胞c-fos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流体剪切力作用下微小RNA(microRNA)-222调节人原代髓核细胞c-fos水平.方法分组:原代人髓核细胞(NPC,n=24)随机平均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的NPC),在12dyn/cm2×45min流体剪切力加载条件下microRNA-222未干扰组(Control组)、microRNA-222过表达组(minic222组)和microRNA-222沉默组(inhibi......
作者:缪海雄;叶冬平;姚依村;梁伟国 刊期: 2016- 04
-
IQ结构域三磷酸鸟苷酶激活蛋白1的表达对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观察IQ结构域三磷酸鸟苷(GTP)酶激活蛋白1(IQGAP1)在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Westernblot对IQGAP1在甲状腺癌细胞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然后敲低IQGAP1表达后检测17β-雌二醇(E2)条件下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转录活性,以及细胞增殖和细胞迁徙.结果甲状腺癌细胞内IQGAP1表达明显上调,为正常细胞的5.0倍(P<0.05).敲低IQGAP1表达后甲状......
作者:孟栋栋;李智富;付利军 刊期: 2016- 04
-
右美托咪定对反复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反复缺血/再灌注(IR)脑损伤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成年C57BL/6J小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5只.低剂量Dex组(Dex-L组)和高低剂量Dex组(Dex-H组)小鼠分别经腹腔注射Dex25、50μg/kg,30min后夹闭双侧颈总动脉,IR组小鼠建立反复IR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Sham组)小鼠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
作者:王建平;朱永锋 刊期: 2016- 04
-
Krüppel样基因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检测Krüppel样基因6(KLF6)在人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KLF6过表达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人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KLF6的表达水平.建立慢病毒介导的KLF6过表达载体转染肝癌细胞株SMCC-7721,Westernblot检测KLF6、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法和T......
作者:郑元;陈皓;温培豪;张嘉凯;潘洁;王智慧;郭文治 刊期: 2016- 04
-
二氧化碳培养环境对A549细胞周期、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前体蛋白合成的影响
目的观察CO2培养浓度对A549细胞周期、合成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前体蛋白(proSP-C)的影响.方法A549细胞按CO2培养浓度分为:A组(5%CO2);B组(10%CO2);C组(18%CO2).各组在CO2培养24、36、48h后,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proSP-C的水平.结果(1)与A组MTT值(0.38......
作者:彭丹晖;黄英明;老启芳;覃韬;谢显龙;黄冰;黎阳 刊期: 2016- 04
-
沉默LASP-1对人胶质瘤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LASP-1基因在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运用Control小干扰RNA(siRNA)(Ctrl组)、LASP-1siRNA(siRNA组)分别转染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U87,Westernblot检测LASP-1、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FAK)、Src、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蛋白表达量.检测沉默LASP-1基因对胶质瘤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倪洪早;张芸;崔晨晨;朱一硕;陈洪福;范月超;郑骏年 刊期: 2016- 04
-
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24h内肾脏水通道蛋白2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24h内肾脏水通道蛋白2(AQP2)表达变化及其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28只慕尼黑大鼠行单侧输尿管结扎术,分别于术后2h(UUO-2组)、6h(UUO-6组)、12h(UUO-12组)、24h(UUO-24组)收集血液和肾脏标本(n=7),检测血浆电解质和渗透压,Westernblot检测肾脏AQP2蛋白水平.各组均设等量(n=7)假手术对照组(Sham-2、S......
作者:车英玉;张鹏;王焱;王庆伟;文建国;付汪星 刊期: 2016- 04
-
微小RNA-195对结肠癌细胞奥沙利铂耐药逆转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195对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的耐奥沙利铂(L-OHP)株LoVo/L-OHP对L-OHP耐药逆转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L-OHP细胞株LoVo/L-OHP,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分别转染miR-195模拟物、miR-195抑制物、miR-阴性对照,以未转染LoVo/L-OHP为空白对照,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iR-1......
作者:王鸽;周志红 刊期: 2016- 04
-
叶酸耦联白蛋白Cypate纳米粒的构建及体外膀胱癌靶向光热杀伤效应的研究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光热纳米材料——叶酸耦联白蛋白Cypate(FA-BSA-Cypate)纳米粒,探讨其介导的靶向光热疗法对人膀胱癌5637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及抗肿瘤机制.方法透析法制备FA-BSA-Cypate纳米粒并进行电镜表征观察;观察不同浓度FA-BSA-Cypate纳米粒溶液(1、10、100μg/ml)在808nm激光(1.5W/cm2)照射下温度随时间变化;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
作者:朱伟;李亚伟;汪良;蒋国松;曾甫清 刊期: 2016- 04
-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瘦素在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时期肝脏瘦素长受体(OB-Rb)蛋白动态表达,探讨瘦素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小鼠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取肝脏标本.苏木素-伊红(HE)和VanGieson(VG)染色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动态观察OB-Rb及肝星状细胞(HSC)标志物......
作者:易芬兰;牛丽文;陶强;冯亮;邓庆强 刊期: 2016- 04
动态资讯
- 1 成熟与未成熟心肌雌激素受体α和β的表达及其意义
- 2 肝后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浆前列环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 Aurora-A inhibitor 1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组织工程血管用种子细胞的研究
- 5 高浓度谷氨酸对原代培养人脑胶质瘤细胞生长抑制和凋亡的影响
- 6 小鼠乳腺癌中p53与bcl-2/bax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 7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转染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 8 微小RNA-429在人胃癌前病变组织的表达
- 9 代谢综合征加重草酸钙肾结石对肾的损伤作用
- 10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在小鼠急性胰腺炎中的定量表达
- 11 脂联素对门脉高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机制
- 12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β表达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
- 13 稳定表达DNA结合蛋白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14 3-硝基丙酸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胰腺的作用
- 15 microRNA在结肠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16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及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 17 胃肠道间质瘤中MDm2和p53蛋白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 18 大鼠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对内皮细胞增殖及成管的影响
- 19 股骨远端骨折的可视化仿真手术研究
- 20 脊髓损伤中坏死性凋亡的发生与调控机制研究现状及展望